
本區以電視布袋戲(也就是俗稱的金光戲)為主
十九世紀中葉後,閩南布袋戲演師被聘請過海來臺表演,大受歡迎。便在臺灣開班授徒。進入台灣後吸收流行的各式戲曲,如南管、北管、平劇等。早期的布袋戲藝人對師承很重視,表演都維持固定的模樣。直到金光戲興起,才打破原有的傳統演出方式。
1. 金光戲的由來
台灣光復後,李天祿自上海帶來一部《清宮三百年》小說,編成布袋戲上演,後來轉手至中南部潮調興閣派的鍾任祥,大為轟動,開了金光戲的先河。
鍾任祥的兒子鍾任壁的《大俠百草翁》改變表演方式,以西洋樂曲取代鑼鼓,以彩繪的大型布景取代戲棚,增加燈光變幻效果、怪異的角色及戲偶、永不結束的故事等。一時間,金光戲極為流行,天天都有布袋戲可看,走到那都有戲團表演。
讓金光戲發揚光大的則是五洲園黃俊雄,以《雲州大儒俠》為代表。
2. 金光名詞的由來
為何是稱做金光戲?
有說法是,因為劇中的角色練了金光護體,出場時有五彩布巾搖動,表示角色的神功高強,金光燦爛。所謂吐劍光時也是搖晃鉛製的刀劍或五彩布巾。
也有不同說法。有以演出時燈光特效金光強強滾,故稱之為金光戲。
有人認為是因為當時演的劍俠戲以武戲為主,如何表現角色的武功高超呢?除靈活的肢體動作外,內功(氣功)則是很難表現的,1.演師就在偶上綁了不同的顏色的「金鋼巾」代表內功狀態;2.角色發功時把五彩的「金鋼巾」綁在一起揮動;3.內功高強者背後會有神佛般的光環。如此利用「金剛巾」表現氣功的光,就有「金剛強強滾」的句子出現。後來可能是因口誤,由於閩南語鋼與光音近似,就變成了「金光」。(大俠)
第四種說法是,因為劇中角色有任打不殘,任殺不死的特色,宛如「金剛不壞之身」,就這樣稱做是「金光戲」或「金鋼戲」了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,因為劇中變化快速的人、事、物,就那樣的金光閃閃多變的演出,所以就稱為是「金光戲」了。
3. 金光布袋戲的特色
臺灣光復後,政府推行「例行節約,改善民俗」,使得野台戲失去表演機會。在戲院演出的內台戲便漸漸發展起來。靠門票收入的內台戲為了吸引觀眾,便改寫章回小說做為劇本使用,利用連續不斷的故事讓觀眾繼續觀賞。慢慢的,故事中武藝高強的俠客成為會神功的俠客,稱做「劍俠戲」。隨武功的越來越奇妙,就形成了「金光戲」。由於劇情、角色太怪異,又被叫做是「神秘戲」。
金光戲的主要特徵:
角色方面,以武功超強的的武俠、仙角為主,重視每個角色的性格,不同的角色性格與武功招式特別讓觀眾著迷,以角色名稱當劇目(什麼雲州大儒俠啊或是苦海女神龍之類的)。劇中角色多分屬正邪兩邊(例如中原和交趾國),兩方持續的戰鬥。因為特別的角色,所以有了新奇的戲偶造型,接著而來的是,特殊的角色隨永不結束的故事一直增加,產生了戲偶越來越特別的趨勢,手工較為粗略草率(之後走向精緻化就是另一個趨勢了)。但一個角色多固定同一個偶,同一個偶只用做同一個角色(我絕對不會說什麼渡江卿和欲星移)。
傳統布袋戲的角色則是依傳統戲劇的生旦淨末丑來分,同一個偶可以是岳飛,也可以是楊家將,是曹操也是秦檜。個性更依固定化的生有什麼樣,旦有什麼樣的特質來分別。缺乏獨立的個性。但因此戲偶的製作極為精緻。
劇情方面,金光戲雖然使用了古代的故事,但演到後來就脫離了真實的歷史,變成架空背景。以富變化的情節,虛幻、怪誕、熱血、刺激而連續不斷的劇情取勝。每當故事演到一個段落時,就會出現一個懸而未決的情節,讓人下次還要再看結果(欲知詳情,請繼續收看......)。劇情多是複雜的恩怨情仇外,便以大量的打打殺殺為主體。
傳統的戲劇多是有根據的劇碼,故事一定。演出必要有足夠的文學基礎及記憶力(真的非常佩服像是黃大師、黃教主或是李天祿這種能獨演兩小時的實力)。
音樂方面,金光戲捨棄傳統的北管、南管,大量應用西洋音樂或日本音樂(例如史艷文的出埃及記和葉小釵的冥王計畫),並有歌手演唱歌曲,多了特殊效果。利用唱片、錄音帶來配樂,也省下請演奏者的麻煩。流行歌曲也變成了金光戲一個特色了。佈景的變幻,也是讓金光戲變化多端,震撼力強的地方,以現代繪畫方式畫成,走寫實路線的佈景,有立體也有平面的,依劇情發展有不同的地方景色可以變換。並且較傳統舞台寬大。